2017年5月24日 星期三

中華職棒加盟門檻很高 職棒真的有這麼熱門?

中華職棒加盟門檻很高 職棒真的有這麼熱門?

日前中職聯盟公布新球隊加盟辦法,其中加盟權利金1.2億元,5年經營保證金3.6億元,地方棒球振興計畫1億元,新球隊加盟中職總共需要繳5.8億元,母企業資本額需在5億元以上,新聞一出,引發各界熱議。
另外,新球隊要提供主場規劃,還要提出地方公開連署支持聲明,取得權利後,第一年參加選秀,第二年參加選秀和二軍賽事,第三年參加一軍賽事,可以多用一名洋將;也就是說,中職最快要等到2020年才會有第5隊。
如果以最新公佈的新球隊加盟條件來看,富邦悍將買義大犀牛算是相當划算。 本報資料照片
先不論訂上述這些條件合不合理,拿這些條件去問現有4球團中信、富邦、統一、Lamigo,如果是你們,願不願意組新軍加盟中職?如果願意的話,那麼,為什麼2013年中信不組新球隊,要買下兄弟象?為什麼去年富邦不組新球隊,要買下義大?
    
如果現有4球團都無法說服自己,那麼,要如何說服新的企業進軍中職?
中職這28年來有起有落,總共有多少企業進場?答案是14家,包括三商行、味全食品、統一企業、兄弟飯店、中國時報、俊國建設、興農集團、中國信託、第一金控、誠泰銀行、米迪亞科技、義聯集團、富邦金控和Lamigo(La new)。
這14家企業當中,扣除「完成階段性任務」即退場的第一金控和義聯集團,以及「不知道為何可以進場」的米迪亞科技,還有兩聯盟合併所誕生的誠泰銀行,實際上,將近30年的時間,中職只有10家企業在玩,很多嗎?以台灣經濟實力,其實並不多。
中華職棒打了28年,來來去去許多球隊都走入歷史,到現在只剩下4支球隊,顯示經營真...
中華職棒打了28年,來來去去許多球隊都走入歷史,到現在只剩下4支球隊,顯示經營真的不容易。 擷圖自中華職棒官網
前一次繳交權利金進軍中職的企業是和信鯨,1996年花了1.2億元購買入場券,之後中職景氣無論再怎麼冷或熱到發燙,都沒有企業繳權利金進場中職,即使2012年底因職棒景氣跌落谷底,當時聯盟會長黃鎮台喊出,「未來進來中職的球隊免繳權利金。」這幾年第5隊還是連影子都沒有。
別忘了,2013年受惠經典賽和曼尼熱潮,場均觀眾人數破6000人,中職聲勢達到頂峰,即使免繳權利金就能進來中職,不但沒有企業願意進駐,且興農、兄弟還急著退場,先後在2012、2013年轉手給義聯集團和中國信託。
如果中職真的有這麼熱門,進場玩職棒真的有利可圖,可以獲取廣大名聲,應該很多企業在2013、14年最熱的兩季進來中職,而且當時還不用繳保證金耶,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。
2015年6月中職才對外宣布,以後新球隊需繳交權利金才能進軍中職,其實這並不難理解,職棒回春了,進場球迷變多了,表面上一片欣欣向榮,從2012年底無需繳交權利金,到2015年6月又要交權利金,好像合情合理,但完全依據人治而非法治,沒有一套標準,依職棒景氣來訂定遊戲規則,似乎不合乎常理。
只是權利金需繳多少?要不要交保證金?拖了兩年才公布,期間幾次常務理事會議甚至根本沒討論,直到最近才重啟議程,而且只用兩張A4紙對外作說明,外界無法相信中職是否真的想要第5、6隊,還是只是回應球迷的期待?
沒錯,這幾年中職球迷是變多了,但球員薪資飆升,相關的行銷活動和人士預算也提高不少,支出變多,但球團最重要的收入來源,也就是電視轉播權利金,卻和過去沒有相差多少,導致球團入不敷出,依然虧損坐收。
中華職棒球隊太少,常常造成明星賽「星度」不高的問題。 聯合報系資料照
中華職棒球隊太少,常常造成明星賽「星度」不高的問題。 聯合報系資料照
如果中職真心想要第5、6隊,聯盟在訂定加盟辦法的同時,應該一併公布新企業進來中職有什麼好處和誘因,並私下拜訪有意願的企業(這數目絕對不會太多),想辦法拉他們進來,一起把市場的餅做大,而不是一開始就設很高的門檻,讓有心進來的企業心涼了半截。
必須釐清的是,中職是殷切期盼新企業的到來,成為關係密切的合作夥伴,還是企業有求於中職,就像當初NC恐龍和KT巫師一直想進軍韓職?答案應該是前者吧!既然中職希望新企業進來,姿態就應該放得更低一點,提供更好的誘因並降低加盟門檻,否則歡迎第5隊只是口號,絕對很難實現。
另外,中職聯盟公布新球隊加盟辦法,很多部分是參考韓職作法,其中地方棒球振興計畫為1億元,這是參考韓職的作法,問題是,韓職地方回饋金是有屬地劃分精神,選秀會有「屬地優先選秀」,除了給球員簽約金以外,球團另提撥一定額度的回饋金給球員出身的高中和大學,這才是真正的「地方棒球振興計畫」。
現在中職4隊都無法完全落實屬地主義了,也沒有提撥回饋金給選秀球員的母校,卻要求新企業落實,有些不合乎邏輯,學韓職不能只學表面,更要學到精神。
包括今年在內,韓職蓬勃發展,場均觀眾人數已連續10年破萬人,電視轉播權利金是中職的5倍以上,韓國民眾將棒球融入生活,參與棒球的人口數,球場軟硬體設施,洋將和本土球員的待遇,韓職各球團所投入的金錢和資源,這些都遠優於台灣,要將韓職的作法移植到中職不是不可以,但要更仔細去研究,否則只是學到皮毛。
     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